《 娅 番 》
作者 | 罗 南(广西凌云人,小说、散文作品刊发于《花城》《作家》《广西文学》《民族文学》等刊物。)
责编 | 许泽红
本文选自《花城》2017年第3期【散文随笔】栏目
人的心像陷阱,它埋伏在每一个寻常不起眼的地方,等着人自己沦陷。
关于山逻街,关于娅番,与其说我在叙述,不如说我在记忆。
by 罗南
一
那时候我还小,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来到山逻街的。
我看见她的时候都是在傍晚。那时候,阳光正从我家坝院一寸寸往屋后撤退,往山后撤退。我坐在门槛上,看几个孩子打着赤膊,各自在腰间扎一根稻草,站在高高的草垛上练功夫。他们腆起肚子,使劲一鼓,腰间的稻草“嘭”地断开,自以为是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
父亲在屋里熬粥。黄灿灿的玉米粒被母亲磨成粉末,此时,它们躺在簸箕里,等待和水相遇,和火相遇,最后变成一锅黄灿灿的玉米粥填进我们一家人的肚子里。火塘的三脚架上架着一大鼎罐水,父亲左手抓起一把玉米面,右手捏着一双比平常长出三四倍的竹筷子。玉米面从父亲左手缝飘飘洒洒缓慢落入鼎罐内,右手间的长竹筷欢快地沿着顺时针方向不停均匀画圆圈。没干透的柴禾嗞嗞地吐出白沫,冒出的辛辣烟火熏得父亲睁不开眼。父亲左右手娴熟配合,他眯缝着眼,竹筷画出的圆圈花朵一样在鼎罐内层层叠叠绽放。父亲熬了半辈子粥,无须用眼,也知道左手右手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我闻见粥的味道,它们从第一户人家的火塘上飘过来,从第二户人家的火塘上飘过来,从每一户人家的火塘上飘过来,聚到草垛上空挨挨挤挤,它们长久徘徊,凝滞不散,以至于很多年后,仍然不时浩浩荡荡撞入我梦里。

一个孩子扯掉腰间的稻草,几个纵身跃过一堆堆草垛,呼啸着往家奔去。一群孩子很快作鸟兽散。
我端起碗还没来得及往嘴里送去的时候,她便出现了。是她的声音。尖锐的、嘶哑的,带着刃,像一柄厚实锋利的尖刀,从我家大门长驱而入。母亲低低地叹了一口气,说:“娅番又骂街了。”
我迅速起身往门外跑。我喜欢每一个娅番骂街的傍晚,那样的傍晚就连空气也流动着令人亢奋莫名的气息。
娅番拍着巴掌,啪啪地朝我家走来。我家大门临着马路,路呈丫字形,丫字的一点一撇一竖像三只无限延长的手和脚,各自伸向遥不知处的山外。路无尽头,山逻街却有尽头。与路的丫不同,山逻街的丫是一个不会伸手伸脚的肥胖的丫。我家就在丫字一竖的末尾,那是街尾。娅番走到我家门前,一条街便也走完了,她折回身,啪啪地拍着巴掌又往街头走去。街头街尾,我们习惯上只特指丫字的一撇一竖,丫字的一点是机关所在地,那是我们陌生的地方,像是街蓦然旁逸斜出的一个深渊,又像是突兀劈出的一条河,丫字的一点仿佛离我们千远万远,我们从来没想过要把它归算成山逻街的一部分。
山逻街的女子骂街,就是这样拍着巴掌街头街尾上下走动的。娅番不是山逻街的女子,至少在当时,她还算不上是山逻街的女子,可她骂街的样子居然与山逻街的女子无异。
娅番嘴里不停咒骂,我不知道她骂什么。那时候我还小,听不懂汉话。可娅番的愤怒是那么明显,无须翻译,每个人都看得见她内心里燃烧的火焰。那些火焰挂在她嘴里沉甸甸的,像长而笨重的尾巴,跟随她的步子,从街头拖到街尾,又从街尾拖到街头。
娅番骂街的傍晚,几乎整条街的人都站到家门口来了,长长的街道两旁人声窃窃,这些细碎的声音汇聚到一起,像赶一场夜圩。不,是看戏,戏台上有时候是娅番一个人,有时候是娅番和另一个女人。
留在我记忆里的大多是娅番一个人。她目不斜视,始终不看路两旁的人一眼。她的步子不急不缓,她的巴掌不急不缓,她的咒骂不急不缓,仿佛这一场骂,可以绵长到一生一世。是的,娅番不急,山逻街的人都不急,他们有的是时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山逻街,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
“唉,这个汉族女人呀。”大人们轻喟。他们低声讨论着娅番。我听到娅番的劣迹,像一个见不得人的影子,在每一张嘴里鬼祟潜行。没有人喜欢娅番。这个汉族女人在山逻街的出现,像一个异物扎入人的眼球。
二
几乎从我第一次睁开眼,山逻街就是这个样子。瘦长的丫字路,肥胖的丫字街,街头街尾家家户户全都是沾亲带故的亲戚,像一棵错节盘根的老树结出的果,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穿戴同样的服饰。我们知道彼此——谁家最难以启齿的丑事,或是谁身上某一道疤子的来历。这些裸露的生活痕迹让我们看着对方就像看着自己一样踏实。
多少时光的沉淀才堆积出一个山逻街?我不知道。我在史书上查找不到确切数据。我只知道在这片土地上,壮族人作为土著民族的骄傲。在漫长的时光里,这种骄傲渗进一辈辈壮族人的血液里,长成了一种气质,一种气势,像地底盘缠的根,像石缝攀缠的根,这种气质气势从壮族人的目光里长出来,声音里长出来,甚至从每一个细微的,就连壮族人本身也不曾觉察的动作神态里长出来。
很多很多年了,山逻街一直是一座堡垒。这是壮族人的堡垒。一辈辈壮族人用目光和声音,以及每一个细微的,就连壮族人本身也不曾觉察的动作神态堆砌而成的堡垒。它们曾经坚固到顽固。那是一道界,横亘在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在一种服饰与另一种服饰之间,或是,一种认同与另一种认同之间,无法触摸无法言说却真实存在的微妙的界。就像习惯高耸入云的云盘山在山逻街东头天长地久的存在,我们都习惯这道界的存在。天长地久。在我之前,时间已经漫长得让人忘记起始,于是,当时光流转到我降临人世,一睁开眼,那道界便已存在很多很多年了。
娅番在山逻街的出现,是一个例外。或者说,是一个意外。那是因为一番和他的族人。
就像一片林子总会有一棵最老最大的树,一番的家族就是山逻街最老最大的树;就像一棵大树总会有最羸弱的枝,一番家就是他们家族最羸弱的枝。许多年前,一番的父亲用八抬大轿娶回正室,生下几个女儿后,又用八抬大轿娶回了偏室——然后,就有了一番。他当然不会想到,他小心翼翼地把香火传递到儿子这里,许多年后,他的儿子竟会连妻子也娶不上。命运就是这么神秘莫测,你永远不知道他将在什么时候拐弯。山逻街的老人常说,人是三节草,不知哪节好。
一番叫我姨婆。我不知道血缘的这根藤什么时候将我的祖辈和一番的祖辈连在一起,也不知道这根藤在两个姓氏之间拐了多少个弯,当生命传递到我和一番这辈时,我便成了一番的姨婆。
我很小的时候,一番已是中年了。他常常披着一件褪了色的对襟褂子在大街上游荡,他低着头,漫不经心地踢着路上的小石子,一颗颗小石子从他脚边滚开,又在不远处停下来,像是和他玩一个好玩的游戏。不踢小石子的时候,他就坐在街头的粉摊前,端着一碗酒慢慢抿,早上我从街头走过,就看到他坐在那里,下午我又从街头走过,他仍然坐在那里。
母亲说,一番少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病逝了。这个被百般宠爱的孩子,一直到家境败落下来,仍然没学会长大。两个寡母撑不绿一枝树桠,他们家无可奈何地一路枯萎下去。
一枝树桠枯萎不仅仅是树桠的事,还是树的事。从二十岁起,一番的族人就操心一番的婚事。山逻街的女子问遍了,邻村的壮族女子问遍了,没有人肯走进这个看不见未来的家。一番的年龄却一路在奔跑,来不及细想,他便已是四十好几的人了。一番的族人很着急,他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一番这一脉断了香火,这对整个家族来说是一种耻辱。他们四处打听,找到了娅番。就这样,这个汉族女人,背负着传宗接代的重任,走进了一个家族,走进了山逻街。
……
【选读完,全文刊载于《花城》2017年第3期,点击图片即可购买《花城》纸刊】
罗南创作谈 | 关于娅番,关于记忆
我已经很久没提那段往事了,也许我以前也不曾提过,我记不清了。近年来,我愈来愈忘事,常常一个转身就能把别人刚交办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或是同一件事,向同一个人反复提起,直到那人不耐烦地打断我。
我看到时光落在我身上的样子,像一堵斑驳的墙,被侵蚀剥落。我站在时光这头,早早看进我的老年,孤独,唠叨,孱弱,健忘,而且脾气一定还会很坏。很多时候,我独自从街头的车水马龙穿过,某一个瞬间,便会看见小时候的自己,在每一段时光里奔跑。
我忆不起我的声音,有关于童年或少年。一个讷言孤独的孩子,她的世界更多的是别人的声音。一些零碎的记忆片段,在我长大后,被别人拼接或被我自己拼接,它们沉淀进我心里,组合成另一个山逻街。——这个桂西北大石山区小镇,我在那里出生长大。当我匆匆穿过时光站在中年这头,蓦然回首,却发现,我竟然从来不曾看清它。那些远去的纹理却在某一个不经意间,从时光深处潜过来,猛然袭击我,它们也许是一句话或一个微笑,甚至是一种气息。它们来自山逻街,这是那个小镇给予我的全部生命质感。
年老后的娅番常常突然走进我们家的门,那时候,也许是清晨,也许是中午或傍晚。她的声音隔着大老远响进来。母亲听见了,便嘱咐我们把凳子摆好。娅番走进来,一屁股坐到凳子上,家长里短地与母亲聊起天来。
年老后的娅番很寂寞。年老后的母亲也很寂寞。两个寂寞的老人坐到一起,把现在说尽,把过去说尽。第二天,说尽的话题又翻出来,再说一遍。
年过三十,我才发现,我的记忆是断裂的,山逻街的过去和现在,在我脑子里没有细节。像蒙太奇,一刀一刀剪下去,我便突然变成一个中年妇女。年近不惑,山逻街的细节日愈在我心头沉重,那些原先空白的部分,像豁掉的口,让我无法看清山逻街的面目。因此,每当山逻街的老人坐到一起,我便会提一张凳子跟过去,等着,山逻街的细节像水一样从她们的嘴里流出来,流到我这里,我再把它们组合起来,填补上被岁月剪掉的部分。
娅番的壮话里偶尔杂夹着汉话——山逻街的人早就习惯这样夹生的语言,那是专属于娅番的语言,像虬劲的老榕树的根,固执的扭曲成另一种生动。
娅番的装束,甚至神态动作与山逻街的女人无异。她坐在母亲身边,她们交头接耳说着谁人家的闲话或是为着什么好笑的事张开豁了牙的嘴哈哈大笑时,我都会有恍惚感,娅番,她真的曾经惊动过一整条街吗?此时的娅番是静止的,她融入山逻街,与山逻街的女人无异。她夹生的语言,这些仍然异于山逻街的细微细节已经被旁人所忽略。
时光真是一个神秘的东西,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被它们溶解,可又似乎,它们什么东西都无法溶解,比如娅番和娅番夹生的语言。
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未解,让我时常陷入讶异。就如在芸芸人海里,遇上一个人,像榫与卯,你的每一道切口与他的每一道切口,吻合得如此天衣无缝,你以为你找到了灵魂,就像千百年前走失的另一个自己。可是有一天,你突然找不到他了。这才发现,一个人存于这个世上,原来不过是一串符号或数字。他的名字,他的地址,他的手机号码,他的身份证号码,这些能证明他存在的东西,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让它们变成一堆废墟。
我常常在寻人启事前长久驻足,电杆或墙上贴着一个人的照片,上面的文字在描述他的模样。他的衣着,他的发型,他的身高,他的口音,甚至他某一个地方有一颗痣。他在照片里微笑,如此鲜活。可是,他突然不见了。他不见的那一天,寻常得一点征兆也没有。一个人消失得如此彻底,让你不得不怀疑,他曾经的存在只是一个梦境。我时常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似乎失踪的那个人正站在寻人启事前,平静地看着自己。他不说话,只随意瞟上那么几眼,然后又抬脚走进人群中,像一滴水隐入大海里。
也许一个人失踪的理由可以这么简单,他只是突然厌倦了,再也不想见到那群熟识的人,——他的亲人,情人,爱人。总之,他不想见到他们,也许有原因,也许没有。谁知道呢。作家刘醒龙曾经说过,写作就是发现人心隐秘。人的心像陷阱,它埋伏在每一个寻常不起眼的地方,等着人自己沦陷。
关于山逻街,关于娅番,与其说我在叙述,不如说我在记忆。
今日插画 | Jacob Yarwood

关注《花城》杂志
独立精神 人文立场 新锐主张
2017年第3期《花城》目录
长篇小说
平原客/ 李佩甫
短篇小说
祖先与小丑 / 雷默
花城关注栏目主持人:何平
变形记/ 陈思安
访谈:“内心是一座战场,边打边前进。”/ 何平 陈思安
乌拉霍流 / 童末
访谈:“我在寻找一种重述整体的方式”/ 何平 童末
27岁俱乐部/ 杨碧薇
访谈:也许我访的是一个假“薇”/ 何平 杨碧薇
本期点评:制造“85 后”:一次戏仿的文学命名 / 何平
诗歌
秘密花园或疯人院即景(组诗) / 华清
散文随笔
娅 番 / 罗南
蓝色东欧
另一种美(节选) / 【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著 李以亮 译
思无止境
[讲堂]写法和读法,其实就是活法 / 欧阳江河
域外视角
当代中国文学在英文世界的译介
——三本杂志和一部中篇小说集 /【美】罗福林 著 王岫庐 译
本文仅代表作者乐鱼体育观点  
本文系乐鱼体育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